《大学体育》课程依据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》文件精神,围绕体育核心素养进行建设,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创新点,教学质量显著提升。
课程旨在从心理健康、身体健康、社会适应、运动参与、运动技能五个方面实现总目标,具备人性化、乐趣化、完整化、特色化特点。其核心素养内涵包括运动能力、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紧密相连的方面,在教学中全面发展并发挥作用。
总目标明确,学生通过课程学习,将掌握体能和运动技能,提高运动能力,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知识技能,形成健康生活方式,积极参与体育活动,养成良好体育品德。课程还依据核心素养达成度分四个水平细化目标,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。
课程建设历程丰富,从初创阶段的班级授课制,到改革探索阶段的 “1+3”“1+1+2” 教学模式,再到新时代综合育人阶段的 “四位一体” 教学模式和 “N+6+4” 混合式教学模式,不断创新发展,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,加强体教融合,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。
在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上,按金课要求完善课程体系,融入课程思政,开设多种普修和选项课程,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应急能力,建立健全体育竞赛和群体活动体系,产生系列教学成果,储备水中救援队伍人才,开设特色课程,创新学科建设。
课程教学注重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目标,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身体素养,成绩评定方式科学合理,涵盖平时表现、校园跑、体质健康测试和期末考试等方面。课程评价多元,包括学生评教、团队互评、督导评价等,改革成效显著,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,提高了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,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,成果反哺教学,丰富了课程内涵。
课程特色鲜明,教学体系科学合理,优化课程配置,发挥团队优势,挖掘思政元素,弘扬中华体育精神,注重应急能力培养,形成 “体能 + 应急” 教学特色。教学改革创新点突出,在课程思政、教学资源、教学方法与手段、教师队伍建设、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,是一门具有高质量教学水平和丰富内涵的大学体育课程。